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7-20
    二叠纪脑包沟组的四足动物群——4. 二齿兽类的多样性
    刘俊
    2019, 57(3):  173-180.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0522
    摘要 ( )   HTML ( )   PDF (21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二叠纪的二齿兽类记录很少。从2009年开始在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脑包沟组中采集到大量的二齿兽类化石,从中可以鉴别出7个形态类型,它们可能代表了7个物种:其中2个与边缘大青山兽(Daqingshanodon limbus)密切相关,3或4个与新疆吉木萨尔兽(Jimusaria sinkianensis)关系密切,1个可能与吐鲁番兽(Turfanodon)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华北的二齿兽类在种级也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云南中三叠世拱鱼目一新属种及早期铰齿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再评估
    徐光辉, 马昕莹, 吴飞翔, 任艺
    2019, 57(3):  181-204.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0319
    摘要 ( )   HTML ( )   PDF (210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铰齿鱼类是全骨鱼类中的一支,包括现生的雀鳝及其关系密切的化石类型。产自云贵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244 Ma)地层的拱鱼目(Kyphosichthyiformes)鱼类代表了铰齿鱼类最早的化石记录。根据最近在云南罗平关岭组二段发现的4块保存完好的鱼化石,命名了拱鱼目一个新属种,优美玉带鱼(Yudaiichthys eximius gen. et sp. nov.)。新的发现为重新研究拱鱼目和其他早期铰齿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契机。分支分析结果表明,过去定义的拱鱼科(Kyphosichthyidae)和圣乔治鱼属(Sangiorgioichthys)都是并系类群。重新厘定后的拱鱼目分为拱鱼科和腊山鱼科(Lashanichthyidae fam. nov.); 其中,拱鱼科包括拱鱼属(Kyphosichthys)和富源鱼属(Fuyuanichthys); 苏氏圣乔治鱼(Sangiorgioichthys sui)和羊圈圣乔治鱼(S. yangjuanensis)归入新建的腊山鱼属(Lashanichthys gen. nov.), 和玉带鱼属一起组成腊山鱼科。圣乔治鱼属被移出拱鱼目,限定于产自圣乔治山地区中三叠世拉丁期地层的两个种(Sangiorgioichthys aldaeS. valmarensis); 该属和更进步的铰齿鱼类(半椎鱼目和雀鳝目)构成姐妹群关系。修订后的分支图为了解铰齿鱼类解剖特征的早期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见解。

    张氏西峡爪龙(兽脚类:阿尔瓦雷斯龙类)第二跖骨的骨组织学及其对“窄足型”足部结构发育的启示
    秦子川, 赵祺, 徐星
    2019, 57(3):  205-213.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0425
    摘要 ( )   HTML ( )   PDF (300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瓦雷斯龙类的一晚期演化支——张氏西峡爪龙(Xixianykus zhangi), 是体型最小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之一。与其他阿尔瓦雷斯龙类类似,其胫跗骨和足部相对较长,并具有善于奔跑的兽脚类恐龙中常见的窄足型足部,指示其可能非常善于奔跑。对张氏西峡爪龙的第二跖骨进行了骨组织学研究,发现了两种罕见的骨组织学结构:放射状骨脉管和沙比纤维。认为这两种结构与其具有的窄足型足部有关,然而还需要对更多的兽脚类跖骨进行骨组织学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云南晚中新世苏门答腊兔(Nesolagus)分离时间的标定
    Lawrence J. FLYNN, 金昌柱, Jay KELLEY, Nina G. JABLONSKI, 吉学平, Denise F. SU, 邓涛, 李强
    2019, 57(3):  214-224.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0326
    摘要 ( )   HTML ( )   PDF (25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发现于云南昭通水塘坝的晚中新世兔类,它与时代较早的云南禄丰地点的长褶“翼兔”(“Alilepuslongisinuosus)属于同一个种,两者栖息的环境均为潮湿的沼泽地区。前臼齿的形态表明该种是现今生活在湿润地区条纹兔(即苏门答腊兔Nesolagus)的早期代表,因此将该种更名为长褶苏门答腊兔Nesolagus longisinuosus (Qiu & Han, 1986)。Nesolagus化石记录在大约7 Ma的华南地区的证据与线粒体学研究推测Nesolagus的现生种类在晚中新世从兔科演化主线上分出来的结论一致。重建了苏门答腊兔演化历史的大致一幕,即其在8 Ma后出现,随即迅速地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最终到达现今的苏门答腊地区。

    序列取样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示踪中国晚更新世亚洲象的摄食行为
    马姣, 王元, 金昌柱, 张瀚文, 胡耀武
    2019, 57(3):  225-240.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0327
    摘要 ( )   HTML ( )   PDF (24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探索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运用稳定同位素的序列取样(serial/sequential sampling)新方法,首次对晚更新世笆仙洞遗址的三个亚洲象臼齿牙釉质(1个DP4, 2个M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亚洲象个体的δ13C和δ18O内部差异均很小,未见季节性变化,虽然可能存在断奶及迁徙导致的数据波动,但总体来看依然表现出在牙釉质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较为稳定的摄食行为。之前笆仙洞亚洲象动物群的整体取样(bulk sampling)同位素研究结果中,亚洲象的数据分布较为分散。而本次研究中较小的个体内部差异,则反向证实了宽泛分布的数据确实代表了灵活的摄食行为,并非取样位置的不同所致。这也进一步证明在气候温暖的东南亚地区,长鼻类动物的牙釉质整体取样工作可以提供可靠的古摄食行为及古生态信息。

    MrBayes分子钟定年之程序
    张驰
    2019, 57(3):  241-252.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0408
    摘要 ( )   HTML ( )   PDF (15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利用MrBayes进行分子钟定年的研究概况和程序。利用一个整合分子序列和形态特征的膜翅目昆虫的数据,展示了两种现代方法:全证据定年和节点定年,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和讨论。此外,还用无分子钟的方法对同一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分子钟定年法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