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6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20
    滇东曲靖地区早泥盆世真盔甲鱼科一新属种
    孙浩然, 盖志琨, 蔡家琛, 李强, 朱敏, 赵文金
    2022, 60(3):  169-183.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412
    摘要 ( )   HTML ( )   PDF (50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采自云南曲靖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的真盔甲鱼科一新属种——硕大西屯鱼(Xitunaspis magnus gen. et sp. nov.)。新属具有真盔甲鱼科的典型特征,包括一个纵长裂隙状的中背孔、没有内角、发达的中背管以及只有3对从侧背管上伸出的侧横管等,但其具有大而厚的头甲以及更原始的感觉管系统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真盔甲鱼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西屯鱼属(Xitunaspis)与盾鱼属 (Dunyu)和真盔甲鱼属(Eugaleaspis)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真盔甲鱼科支系(Eugaleaspidae Liu, 1965), 并且三者之间西屯鱼与盾鱼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作为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确凿的真盔甲鱼类化石记录,西屯鱼的发现加深了对真盔甲鱼类形态学及真盔甲鱼目乃至盔甲鱼亚纲中感觉管系统演化的认知。

    云南中泥盆统海口组盔甲鱼类的首次发现
    孟馨媛, 朱敏, 王俊卿, 潘照晖, 盖志琨
    2022, 60(3):  184-19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613
    摘要 ( )   HTML ( )   PDF (458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埃姆斯期生物事件是中国泥盆纪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对盔甲鱼类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埃姆斯期之后,具有浓厚区域性色彩的盔甲鱼类几乎灭绝,只有少数属种遗存,如发现于华南广西中泥盆统艾菲尔阶的近中显眶鱼(Clarorbis apponomedianus)以及西北宁夏上泥盆统弗拉阶的一个多鳃鱼类未定种。首次报道了产自云南省武定县海口组的第一个中泥盆世盔甲鱼——东方鱼未定种(Dongfangaspis sp.)。与宽甲鱼(Laxaspis)和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相比,这件新标本呈现出明显的东方鱼属的特征:近圆形的头甲,内角小,腹环宽且近乎等宽,约有45对鳃囊。东方鱼具有有史以来数目最多的鳃囊,这可能帮助它们在早、中埃姆斯期生物事件中幸存下来。这一新发现也是第二个中泥盆世盔甲鱼类化石记录,并将东方鱼属的生存时代从早泥盆世布拉格期扩展到了中泥盆世艾菲尔期。

    最大的梳颌翼龙类成员朱氏莫干翼龙再研究
    高殿松, 蒋顺兴, 徐莉, 程心, 杨丽丽, 贾松海, 汪筱林
    2022, 60(3):  197-21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111
    摘要 ( )   HTML ( )   PDF (337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朱氏莫干翼龙(Moganopterus zhuiana)由吕君昌等于2012年建立,并将其归入北方翼龙科(Boreopteridae), 这一分类在发表后不久就受到了不同研究者的质疑。之后,尽管关于莫干翼龙归入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的观点已被大部分翼龙研究者所接受,但是很多特征还需要详细的描述。通过对朱氏莫干翼龙的正型标本进行详细观察,对一些较为模糊的特征进行了重新确认。将其鉴定特征修改为:一种大型的梳颌翼龙类成员,具有一个与其他成员不同的自有裔征——一长棍状额骨嵴向后背侧延伸,并与头骨腹面形成15°夹角。同时莫干翼龙还具有以下的特征组合可以区别于其他梳颌翼龙类成员:平直的上下颌咬合面;低矮的前上颌骨嵴位于鼻眶前孔之前;吻端约占头骨长度的2/3; 鼻眶前孔占头骨长度略大于20%; 100枚细长的牙齿;中部颈椎的长宽比约为7。依据梳颌翼龙类翼展和头骨长度的线性关系,重新推测了莫干翼龙的翼展。新的推测结果证实,虽然比最初推测的小了很多,但莫干翼龙仍然是已知的个体最大的梳颌翼龙类成员。对比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梳颌翼龙类,这一种类的体型大致存在一个增大的趋势。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肯氏兽组合带的肯氏兽型二齿兽类
    刘俊
    2022, 60(3):  212-24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601
    摘要 ( )   HTML ( )   PDF (1354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北肯氏兽(Shaanbeikannemeyeria)是二马营组下部常见的四足动物。这个属在分类学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本属是否有效,包括几个种等。自1978年以来又陆续采集到一些材料。陕北肯氏兽首现于和尚沟组顶部。描述了发现的所有陕北肯氏兽化石,厘清其鉴定特征,了解个体差异,确认其系统位置。陕北肯氏兽只包含一个有效种:戏楼沟种(S. xilougouensis), 其独有衍征包括:枕部相对腭部强烈倾斜因而头骨腹面短,前颌骨有剑尖状的后背突,齿骨背侧内缘呈背凸的刀片状,隅骨的反折翼有一独立的后腹突,15枚背椎。这一属种在头骨形态上存在个体间差异,例如枕高相对枕宽比、吻尖形态(尖或钝)、颧弓眼眶部分形状以及齿突形态。有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发育有关,例如齿突和长牙的发育程度、前颌骨在颧弓上向后延伸程度、前颌骨与额骨的距离、间颞部宽度及顶骨出露程度。基于头后骨骼可以判定二马营组下部还存在第二种肯氏兽类,可能是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