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6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10-20
    上一期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盔甲鱼类一新属
    陈阳, 李强, 周政达, 山显任, 朱幼安, 王倩, 魏光飚, 朱敏
    2024, 62(4):  245-26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0
    摘要 ( )   HTML ( )   PDF (68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志留纪(特列奇期)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产出了大量完整保存的无颌类和有颌鱼类化石。描述了采自重庆秀山的真盔甲鱼目一新属种——双叉苗家鱼(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 )。新属种具有与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相似的特征,包括短的中背管和分叉的侧横管。二者的区别是:灵动土家鱼的侧线系统极度发育,形成了网状的感觉管,且具有更长的中背孔。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苗家鱼与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土家鱼科(新科)。该新科具有两个共有衍征:短的中背管,以及侧横管末端分叉。隶属真盔甲鱼目的土家鱼科、曙鱼科以及一个包含了安吉鱼属、中华盔甲鱼科、涌洞鱼科和 “真盔甲鱼簇” 的支系构成了一个三分支。对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真盔甲鱼目侧线系统的特征演化序列。

    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
    穆罕默德·伊利亚斯, 李强, 史勤勤, 倪喜军
    2024, 62(4):  262-29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90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902
    摘要 ( )   HTML ( )   PDF (57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中新世时期出现了许多骨骼形态类似于现生麝牛(Ovibos)的中到大型食草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北界,包括11个属:Lantiantragus, Shaanxispira, Tsaidamotherium, Criotherium, Mesembriacerus, Hezhengia, Urmiatherium, Parurmiatherium, Plesiaddax, SinotragusProsinotragus。这些属主要发现于东亚、东欧和西亚地区,其中9个属在中国北方有分布。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垂直的脑颅、特化的角心、粗壮的基枕骨。以前的研究经常将这些 “麝牛类” 牛科动物与现生的麝牛一起归入传统的麝牛亚科/麝牛族(Ovibovinae/Ovibovini)。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麝牛亚科/麝牛族不是单系的,同时也不支持“麝牛类”动物与现生麝牛存在近的亲缘关系。通常认为在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11个属中,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乌米兽(Urmiatherium)三属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三者构成乌米兽族(Urmiatheriini)。然而,先前的系统发育分析并不支持乌米兽族的单系性。总结了Ovibovidae, Ovibovinae, Ovibovini, Ovibovina等术语的嬗变、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时空分布、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前人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亚洲首个全棱兽类(哺乳纲:全齿目)化石及其动物地理学意义
    权硕硕, 王元青
    2024, 62(4):  291-31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9
    摘要 ( )   HTML ( )   PDF (22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齿目是新生代早期首批出现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之一,其中不乏当时体型最大的一些植食性动物。全齿目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期间相当多样化,在亚洲和北美洲具有较丰富的化石记录。报道并描述了一件采自广东南雄盆地中古新统浓山组竹桂坑段的全齿类下颌骨化石材料。其独特的下颌和牙齿特征明显区别于任何已知的亚洲全齿类,而与北美的全齿类,尤其是全棱兽属(Pantolambda)和巨脊齿兽属(Titanoides)较为相似。新标本被命名为叶氏南雄脊齿兽(Nanxiongilambda yei gen. et sp. nov.), 其鉴定特征包括:下颌骨较粗壮且具前外凸缘,髁突位置显著高于颊齿齿列,角突最后端向后延伸至略超过髁突后缘的位置,下犬齿粗壮但并不前后向延长,下前臼齿具双齿根,下臼齿下跟座发育,m3下次小尖发育且向后伸展,m3下内尖独立且清晰可辨。形态特征的综合对比显示,南雄脊齿兽与北美洲的全棱兽类有着明确的亲缘关系。这是全棱兽类在北美以外的首次发现,表明古新世期间全棱兽类具有比此前认为更加广泛的地理分布。鉴于更加原始的早期全棱兽类仅存在于北美洲(Torrejonian-early Tiffanian, 相当于上湖期中晚期-浓山期早期), 略早于南雄脊齿兽(浓山期早期), 全棱兽类很可能在早古新世晚期-中古新世早期经历了一次从北美到东亚的迁徙。以前认为全齿类的扩散仅发生在早古新世从亚洲至北美的方向上,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在早-中古新世期间,全齿类仍有可能从北美扩散到亚洲。南雄脊齿兽的发现不仅为全齿类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信息,也为古新世期间哺乳动物的洲际迁徙与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

    Drishti Paint 3.2: 一种开源的综合二维与三维分割的新工具
    王梦君, Ajay LIMAYE, 卢静
    2024, 62(4):  313-32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61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619
    摘要 ( )   HTML ( )   PDF (11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借助CT扫描技术可以无损获得化石内部精细信息,进一步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如何对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仍是研究者们在使用三维数据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CT数据分割软件都采用二维分割的传统方法,难以直接对三维结果进行实时修正。介绍了三维可视化开源软件Drishti Paint 3.2版本中的曲线模式(Curves Mode)及其使用方法。该软件为研究者提供了同时在二维切片及三维窗口手动或半自动分割CT数据的新工具,为如何对古生物学研究中化石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