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上一期   
    小袁氏兽的再研究及三列齿兽齿尖同源性和上颌-腭部演化的探讨
    刘璐, 任纪澄, 毛方园
    2025, 63(2):  81-10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33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331
    摘要 ( )   HTML ( )   PDF (81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上侏罗统已经报道了数种三列齿兽类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小袁氏兽(Yuanotherium minor)。最初的研究主要描述了该标本左上颌中部部分保存的3颗不完整的颊齿。通过对标本的再研究,结合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扫描电镜观测,对该标本保存的所有骨骼形态、牙齿磨蚀方式和神经通路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和重建,并对一些重要特征进行了厘定。基于牙齿咬合、磨痕、形态等信息,对上颊齿齿尖的同源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齿尖式的建议确认标准。根据小袁氏兽独特的上颌骨特征,提出了关于三列齿兽类上颌-腭部结构演化假说,并给出了过渡阶段的形态证据。

    甘肃临夏盆地广河县古城的早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
    王伴月, 邱铸鼎, 李录
    2025, 63(2):  102-13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417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417
    摘要 ( )   HTML ( )   PDF (1203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0年在甘肃临夏盆地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古城附近IVPP LX 200051地点的上庄组中采集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7科13属,这一地点被称为古城动物群。其中11个属/种都已知最早出现在早中新世,表明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早中新世。中国的早中新世已知被分为谢家和山旺早、晚两个期。古城动物群中缺少在谢家动物群中存在的Tataromys, Yindirtemys, EucricetodonTachyoryctoides等古老种类,表明古城动物群比谢家动物群要晚。与此同时,在古城动物群中还存在Protalactaga, MegacricetodonGobicricetodon等最早都只在早中新世晚期出现的属,而且新种Sinolagomys guchengensis的形态也显示了其为早中新世较晚期的时代特征。这样,古城动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早中新世晚期,属山旺期,与欧洲陆生的MN 3/4带相当。古生态研究表明,古城地区在早中新世时仍以相当干燥的灌木-干旷草原环境为主要特征。

    更新世中国季风区林栖哺乳动物的森林动态代用指标
    白炜鹏, 董为, 张立民, 刘文晖
    2025, 63(2):  133-15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31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311
    摘要 ( )   HTML ( )   PDF (34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季风对植被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群的演化产生显著的作用。由于素食动物的多样性与植被协同演化,因此可以将之作为森林或植被动态的代用指标。选择了36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于中国季风区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作为研究材料,用不同的方法统计了这些动物群中林栖种类和素食种类的多样性,并计算了这些动物群在各个植物分区的合意梯度系数。结果显示,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随着东亚夏季和冬季季风的不断交替和加强,森林的活力逐渐波动式下降;而草原的活力不断波动式增加,尤其是在秦淮线以北的地区。因此这些动物群多样性的分析可以作为史前森林动态的代用指标之一。此外,这些代用指标与黄土-古土壤序列和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可以帮助提高生物年代对比的精度及古环境重建。

    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首次发现非鸟恐龙蛋窝(瑶屯巨形蛋,长形蛋科)
    朱旭峰, 常飞, 李雨, 张旭晃, 高殿松, 王强, 裘锐, 汪筱林, 刘迪, 贾松海, 贾广辉, 张建华, 徐莉
    2025, 63(2):  159-17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21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212
    摘要 ( )   HTML ( )   PDF (93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中已发现了多种脊椎动物化石,以数种非鸟恐龙类的发现为特点。盆地内也同时报道有大量的蛋壳,然而关于这些蛋壳的研究却还不足。新材料41HⅤ0199于2021年发掘自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岩石中保存了8枚完整蛋体,组成一不到一半的部分蛋窝,此外还保存有若干分散于围岩中的破碎蛋壳,其凹面向上与凹面向下者的比例为54.5∶45.5, 指示这些蛋壳可能直接来源于该蛋窝,且蛋窝在埋藏前发生了部分破碎。基于宏观形态与显微结构的特征,这些蛋和蛋壳可被归入长形蛋科的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该蛋种已知与窃蛋龙类直接相关,而盆地内发现的迷你豫龙(Yulong mini) 可能是该蛋窝的产蛋者。此外,在个别蛋壳中还发现了指示蛋体滞留的显微结构,这是此类病态结构在长形蛋科中的第二例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