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道德声明
期刊政策
开放获取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41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3-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古脊椎动物学报
甘肃党河地区第三纪中期的跳鼠化石
王伴月
2003, 41(02): 89-103.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产自甘肃省党河地区第三纪中期的跳鼠化石3 属7 种。其中5 种(Parasminthus asiaecentralis, P. tangingoli, P. parvulus, Heterosminthus lanzhouensis 和Litodonomys cf L . huangheensis) 产自狍牛泉组上部,时代为晚渐新世。产自早中新世( ?) 铁匠沟组中部的2 种是中间异蹶鼠(新种) (Heterosminthus intermedius sp. nov. ) 和西水简齿鼠(新种) (L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哺乳动物群
李 强, 王晓鸣, 邱铸鼎
2003, 41(02): 104-114.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短报道了2000 年和2002 年采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统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材料包括小型和大、中型哺乳动物,计有7 目22 科41 属46 种。在群体的结构上,这一哺乳动物群与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早上新世比例克和高庄动物群接近,但其时代比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都晚,而可能比高庄动物群的上部稍早。高特格动物群似乎代表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一个新成员,时代应为早上新世晚期,或中国哺乳动物年代的榆社期早期,大体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早露西尼晚期或MN15a 的时代相当。动物群的组合指示了一个以温
Alloptox gobiensis (兔形目,鼠兔科) 头骨形态及系统位置
伍少远
2003, 41(02): 115-130.
摘要
(
)
PDF
(9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于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红柳沟组的戈壁跳兔(Alloptox gobiensis) 头骨化石,是Alloptox 属头骨化石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大。颅顶平缓,额骨有眶上嵴且两侧平行。颞嵴、上枕骨、项嵴和枕外嵴发育。眶裂后的翼蝶骨上排列有6 个孔。有外颈动脉孔,颈静脉孔为圆形小孔。下颌骨水平支唇侧上缘前倾,垂直支前缘有一深沟,冠状突位于垂直支前缘唇侧壁中部, 呈薄片状。基于头骨性状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 Alloptox 与非洲的Kenyalagomys 亲缘关系最近,应归入亚科Sinolagom
安徽潜山中古新世一种似裂齿类的哺乳动物
黄学诗, 郑家坚
2003, 41(02): 131-136.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在安徽省潜山盆地中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似裂齿目的哺乳动物——潜山简齿兽( Simplodon qianshanensis gen. et sp. nov.) 。新属与以往发现的裂齿兽类不同在于上颊齿相对窄长,单面高冠现象不显,无小尖,齿脊不发育。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动物群
汤卓炜, 刘赛红, 林泽蓉, 刘 翰
2003, 41(02): 137-146.
摘要
(
)
PDF
(5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 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6 目12 科18 属19 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4C 测年数据推测,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兼有森林及荒漠,而且经历了从干凉草地向较潮湿凉爽的疏林或森林草原,直至干凉半荒漠草原环境变迁的历程。
新疆的肯氏兽类新材料及短吻副肯氏兽的再研究
刘 俊, 李锦玲
2003, 41(02): 147-156.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新疆吐鲁番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肯氏兽类一新材料,它与短吻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 brevirostris) 正模特征相似,确定二者为同种。将中国已知的中国肯氏兽及副肯氏兽属的所有种进行支序分析,发现短吻副肯氏兽与中国肯氏兽及副肯氏兽属的其他种构成姊妹群。在与肯氏兽类其他相关属比较的基础上,建议以短吻种为基础建立一新属:西域肯氏兽(Xiyukannemeyeria) 。
伤齿龙(Troodontids) 筑巢产卵的行为
赵资奎
2003, 41(02): 157-168.
摘要
(
)
PDF
(17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薄壳理论研究中国和北美西部出土的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伤齿龙蛋以平卧和竖立两种方式埋在沙土中受压破损的抵抗能力,分析伤齿龙蛋在蛋窝中特有的排列方式与其蛋壳的抗失稳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伤齿龙蛋壳很薄,其抗失稳能力很差,如果这种蛋以横卧方式埋在沙土中就可能在很小载荷下因失稳屈曲而破裂;但是,如果把蛋竖立起来埋在沙土中,则蛋的抗破碎能力比把它们平放埋在沙土中要高出4~5 倍。从而认为,伤齿龙在筑巢产卵时把一个个蛋竖立起来埋在沙土中是为解决其低强度蛋壳在保护胚胎,避免外力损伤和在卵的孵化后期幼雏能够破壳
新闻公告
更多>>
(季刊 1957年创刊)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古脊椎动物学报》编辑部
主编:朱 敏
ISSN 2096-9899
CN 10-1715/Q
版权许可
淘宝
微店
下载中心
更多>>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论文关联数据共享政策
参考文件格式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