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6-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圆尾鱼属(?Cyclurus, Amiidae, Pisces)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张弥曼,王宁,吴飞翔
    2010, 48(2):  85-100. 
    摘要 ( )   PDF (1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弓鳍鱼亚科一新种:?Cyclurus orientalis (东方圆尾鱼),标本采集于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下湾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下湾铺组。化石因具有以下特征而被归入弓鳍鱼亚科(Amiinae):尾前椎为双椎型;除第一尾椎和第一尾下骨外,其余尾椎和尾下骨均一对一愈合;无膜质尾骨;背鳍长。因其第一冠状骨上的牙齿顶端圆钝,而被归入?Cyclurus属。本新种与?Cyclurus属中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背鳍鳍条较少;身体短而高;脊椎和椎体较少。在始新世淡水鱼类的跨太平洋分布达到鼎盛时,由于弓鳍鱼亚科并非仅分布于太平洋两岸的类群,因此不能作为跨太平洋分布的指示类群。弓鳍鱼亚科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更广,与某些其他淡水鱼类群例如狗鱼科(Esocidae)和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相似,这种现象只能用有别于形成跨太平洋分布的地质背景来解释。
    广西下泥盆统南极鱼类(盾皮鱼纲:节甲鱼目)一新属
    朱敏,王俊卿,王士涛
    2010, 48(2):  101-110. 
    摘要 ( )   PDF (5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采自广西平果早泥盆世郁江组中部的化石材料,记述了盾皮鱼纲节甲鱼目南极鱼科的一新属、新种——小眼坡塘鱼(Potangaspis parvoculatus gen. et sp. nov.)。该新属的眶孔很小,且为颅顶甲骨片所完全包围;中点线沟发育,与眶上感觉沟、中心感觉沟和后点线沟一起共同向颈片的骨化中心辏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属和发现于南极洲中泥盆统的南极鱼属构成姐妹群关系,支持了南极鱼科位于节甲鱼目最基干位置的假说,同时为早埃姆斯期东冈瓦纳大陆与中国南方之间的古地理密切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长形蛋科一新蛋属
    王强,汪筱林,赵资奎,蒋严根
    2010, 48(2):  111-118. 
    摘要 ( )   PDF (50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发现一新的恐龙蛋类型。依据蛋化石形态、大小和蛋壳柱状层生长纹呈波浪形等特征,将其归入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这枚恐龙蛋的蛋壳外表面具网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明显,二者厚度之比近1:2,气孔道细而直,这些特征区别于其他长形蛋科的成员,因此,建立一新的蛋属、蛋种:网纹副长形蛋(Paraelongatoolithus reticulatus oogen. et oosp. nov.), 代表晚白垩世早期长形蛋科的新成员。
    内蒙古中部新发现的Schlosseria magister头骨材料
    李萍,王元青
    2010, 48(2):  119-132. 
    摘要 ( )   PDF (4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产自内蒙古呼和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的始施氏貘(Schlosseria magister)幼年头骨、头骨碎片及产自额尔登敖包底白层的S. magister成年头骨。幼年头骨在脊齿貘科属首次描述,成年头骨材料也是目前S. magister中首次描述。幼年头骨主要特征如下:头骨细长,脑颅部略有扩张,有眶后突,眶后收缩明显,矢状脊轻微发育;鼻切迹浅,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构成;眼眶大,眶前缘位于M1后部上方,眶下孔位于DP3?4之上;基蝶骨向后向中央逐渐加厚,末端隆起;翼蝶骨很大,从腹面看向后向背侧扩展,末端形成三角形的翼蝶骨突,覆盖在卵圆孔上;岩骨岬部表面有内颈动脉及其分支留下的3条沟痕;最内侧的为内颈动脉内侧沟,沿着岬部弯曲前行至最前部;镫骨动脉沟短小,横跨在圆窗前腹侧;岬动脉沟最长,起始于卵圆窗前内侧,沿岬部向前延伸;弓形下窝所在位置平滑,无凹陷。S. magister乳颊齿主要特征如下:DP2冠面大致呈三角形,前窄后宽,前缘较尖,长明显大于宽;外脊上仅有一个中央主尖前尖,一个非常不明显的小棱(可能为雏形的原脊)紧贴在前尖后舌侧壁上;前、后附尖不明显。DP3冠面呈梯形,与DP2相比明显增大,亚臼齿化,前附尖和后附尖略大,原、后脊明显。前尖大,后尖尚未分离;原尖很弱,几乎无法辨认,原脊低且不发育;次尖大而钝,比原尖更靠舌侧,后脊比原脊略发育,中部具小的后小尖;后脊在次尖处拐向后唇侧,使得磨蚀面呈V形。DP4冠面近方形,完全臼齿化,后尖已从外脊上分化出来,比前尖稍小,向舌侧倾斜,后尖肋明显;舌侧尖、脊发育完好,原尖和次尖大而钝,原脊、后脊近乎平行,比DP3的更高更长;两条脊分别在原尖和后尖处拐向后唇侧方,形成V形的磨蚀面。 S. magister在由幼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变化趋势如下:1) 吻部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鼻切迹的位置、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前颌骨、上颌骨形态的差异。幼年头骨的鼻切迹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组成;成年头骨的鼻切迹后缩至M1?2之上,由鼻骨和上颌骨组成,并且因鼻切迹后缩造成鼻骨不与前颌骨接触。幼年和成年个体上颌骨的整体形态,眶前窝、眶下孔的位置和形态都差异显著。2) 与咀嚼功能相关的结构改变。幼年个体的矢状脊微弱,而成年个体的则高且突起,暗示了后者具有相对强大的颞肌,以适应咀嚼功能。对比发现,S. magister与Lophialetes expeditus成年头骨在大小、整体形态和一些具有分类意义的特征上(如鼻骨和泪骨、前颌骨的接触方式,眶后突、关节后突、下颌关节窝的形状,矢状脊的高度等)非常接近。参照童永生、雷奕振(1984)对脊齿貘类头骨的划分方法,将Schlosseria magister的头骨与L. expeditus的划为一组,同时纠正了原有划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二连盆地努和廷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底部鼠齿类一新属
    李茜,孟津
    2010, 48(2):  133-144. 
    摘要 ( )   PDF (3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努和廷勃尔和剖面位于内蒙古二连市西南40 km的呼和勃尔和地区,依据沉积间断可以将50 m厚的地层分为脑木根组和阿山头组,地层时代从中古新世到中始新世。在阿山头组下部层位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其中一类原始的鼠齿类在此被命名为一个新的属种:Erlianomys combinatus gen. et sp. nov. (综合二连鼠)。其主要牙齿特征为:齿冠低,主尖较为发育,连接各尖的脊简单、细弱。有P4, m1有前压痕也表明有一个小的p4或者dp4。M1和M2大小相当。臼齿前齿带(下前齿带)明显,与原尖(下原尖)之间没有连接或连接很弱。M1和M2原尖后臂、后脊和次尖前臂在中尖处相交。m1的下前尖很弱或缺失,下原尖与下后尖之间连接很弱,基本为孤立的两个尖;m2−3下次小尖明显,下次脊短,有时直接与下次小尖相连;下外脊低矮、不发育。上、下臼齿都没有中脊或很弱。新属种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古近纪啮齿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Erlianomys与北美的Elymys和亚洲的Aksyiromys, Primisminthus, Allosminthus, Palasiomys都有很多相似的特征,预示着它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在牙齿形态上,Erlianomys比中始新世的其他鼠齿类更为原始,可表明其产出层位即阿山头组下部的时代要早于中始新世,可能属于早始新世;其形态更接近亚洲的Aksyiromys, Primisminthus和Allosminthus, 而与北美的Elymys相差较大。因此推测鼠齿类的共同祖先可能与Erlianomys更为相似,早始新世时在亚洲起源,向其他大陆的迁移扩散不会晚于早始新世晚期。
    中国更新世兔属化石两新种
    张兆群
    2010, 48(2):  145-160. 
    摘要 ( )   PDF (27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更新世兔属(Lepus)化石较为丰富,尤其是周口店各化石地点产出了大量的标本。但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对现生骨骼标本的研究与对比,分类位置混乱或仅鉴定为未定种。详细观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存的现生兔属8种的187件头骨标本,归纳整理出Lepus各个种头骨与牙齿特征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变化以及稳定的特征。主要稳定特征包括:鼻骨基本形态,如长度、前后相对宽度等;额骨两侧凹陷深浅;眶上突上翘程度;颞窝的深浅及宽度;成年个体上间顶骨愈合,或不完全愈合;门齿前齿沟的形态及白垩质充填的情况;门齿孔宽,腭桥长及翼内窝宽度的比例关系;颧骨高度,浅层咬肌窝及咬肌突腹面三角的形态(反映出咬肌的发育程度);吻部形态;下颌骨基本形态(冠状突、上升支、齿隙骨体、颏孔位置等);颊齿基本形态等。在对现生标本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周口店第13地点的兔头骨及颅后骨骼,命名一新种德氏兔Lepus teilhardi sp. 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已知兔属各种:颅全长平均大于90 mm, 眶上突轻微上翘,前支稍短,后支发育;额骨两侧凹陷浅;咬肌突腹面中等大小;颧弓浅层咬肌窝较深;翼内窝宽度明显大于腭桥最小纵径;门齿孔较细长;颞窝上突起较高;枕外结节向下延伸成一低脊;听泡较大;外枕骨较宽,顶视几乎覆盖岩乳骨及部分听泡;I2前齿沟“V”字形,内、外两侧的前缘较平直且几乎持平,充填少量白垩质;下颌骨冠状突倾斜。陕西蓝田陈家窝子发现的翁氏兔(Lepus wongi)也归入该种内。将山东淄博孙家山发现的标本命名为淄博兔Lepus ziboensis sp. nov.。该种门齿前齿沟浅窄,充填白垩质;齿隙明显较长;腭桥较长;翼内窝宽度与腭桥长度近乎相等;P2外前褶沟窄浅,内前褶沟亦较浅;p3在1件标本上可见较浅的前内褶沟。根据共生动物群分析,淄博兔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参照测年数据德氏兔的时代可能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线性回归法复原化石标本中的残缺数据
    王世骐,邓涛
    2010, 48(2):  161-168. 
    摘要 ( )   PDF (10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中对样本完整性的要求,为了在分析中不抛弃大量不完整的化石标本或者不大大减少变量,创建了一种恢复标本残缺数据的方法。本方法基于线性回归理论,假设同类标本个体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大小的区别,形状的区别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同类标本中,可以用一件标本的已知测量数据预测另一件标本的残缺测量数据。在多件标本的情况下,对某件标本的某个残缺数据的预测结果是用其他标本分别进行预测所得值的加权平均,加权系数的选取与每件标本的保存完好程度相关。用现生马属头骨及肢骨标本做的数据试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标本的种类、数量及残缺值的多少均不敏感,对于尺寸较大的标本或数值较大的数据的预测效果要比对尺寸较小的标本或数值较小的数据的预测效果要好。与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方法利用的是样本(即标本)间的线性相关性,传统方法利用的是变量(即测量项)间的线性相关性。在通常情况下,样本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要优于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本方法简单实用,在对化石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