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道德声明
期刊政策
开放获取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古脊椎动物学报
记甘肃广河晚中新世祖熊头骨化石
邱占祥,邓 涛,王伴月
2014, 52(3): 265-302.
摘要
(
)
PDF
(7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一件与下颌咬合在一起的完整的祖熊头骨化石。化石发现于甘肃临夏州广河县槐沟村柳树组地层中上部,其层位与时代为新近纪灞河阶/期的晚期,距今约8 Ma。对比研究表明,该头骨与目前所有已知熊类祖先类型都不同,应为一新种,定名为Ursavus tedfordi (戴氏祖熊)。采用TNT软件包对11种祖先熊类和37个特征组成的数据进行不同条件(non-additive, additive等)下全搜索(Implicit Enumeration), 并采用自引导法(bootstrapping)进行可信度评价。我们从基于部分特征加积(partially additive)条件下所得出8个最简约树中选取树5作为最可信简约树。该树表明,熊科从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豺熊类(hemicyonids)分出后产生了两类基干类型,Ballusia elmensis和B. orientalis。后者稍更进步,可能为一特异支。此后产生了两大次支:一支向印度熊(可能还有郊熊) +大熊猫演化;另一支则由中-晚中新世的祖熊(Ursavus)和此后由某类祖熊所产生的现生熊类(不包括大熊猫)组成。从现有的化石判断,新建戴氏祖熊是与现生熊类在形态上最为接近的祖先类型,但戴氏祖熊具有某些自近裔性状,可能为一早期旁支。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新罗斯祖鹿(鹿科,偶蹄目)
王李花,张兆群
2014, 52(3): 303-315.
摘要
(
)
PDF
(5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陕西蓝田地区蓝田组底部发现的新罗斯祖鹿化石。该种中等大小,具三分支鹿角,主枝弯曲,角基脊延伸至额骨上;年轻个体的角环与第一分支间距离长,眉枝长且弯曲;下颊齿的古鹿褶不发育或缺失。整理中国发现的祖鹿化石,认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应该有5个种存在: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山西祖鹿(C. shanxius)、化德祖鹿(C. huadeensis)、最后祖鹿(C. ultimus)和凤岐祖鹿(C. fenqii)。新的生物年代学数据以及对比分析提示祖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从保德期开始迁入中国。不同于新罗斯祖鹿,山西祖鹿为适应气候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改变。上新世之后冬季风的加强致使祖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到更新世早期仅在中国南方有遗存。
华南昭通古猿产地的晚中新世麂属新材料
董 为,吉学平,Nina G. JABLONSKI,Denise F. SU,李文奇
2014, 52(3): 316-327.
摘要
(
)
PDF
(8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2010年在云南昭通水塘坝砖厂采煤场进行的抢救性采掘中不仅出土了禄丰古猿新材料,使得云南的禄丰古猿产地新增了一处,而且还出土了一种麂的新材料。这种麂具有鹿角眉枝较低、主枝先向外侧偏上方向生长然后再向内侧弯曲,上臼齿具有发育的新棱和内齿带,四肢较短等特征。根据支序分析这种麂与元谋晚中新世雷老麂不是姐妹群关系,而是一个独立的支序,因此将新材料订立为一个新种:昭通麂(Muntiacus zhaotongensissp. nov.)。1978年在昭通“永乐煤场”出土的“后麂(Metacervulussp.)”也当归为昭通麂,而“永乐煤场”即为水塘坝煤场。根据古地磁地层对比的结果,昭通麂的出土层位均相当于C3An.1n, 绝对年龄在6.1~5.9 Ma, 为最晚中新世。
中国上二叠统济源四足动物群——2. 地层、分类学评述及对比
刘 俊,徐 莉,贾松海,蒲含勇, 刘晓玲
2014, 52(3): 328-339.
摘要
(
)
PDF
(8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研究了济源四足动物群的材料,表明其以锯齿龙类的复齿河南龙为主体,还包括至少三种迟滞鳄类和一种犬齿兽,可能还有一种凶脸兽。根据甲片特征推测,迟滞鳄类至少包括中国毕氏螈 Bystrowiana sinica, 扁平济源盖螈(新属新种) Jiyuanitectum flatum gen.et sp. nov.以及大型脊廊盖螈(新种) Dromotectum largumsp. nov.。根据四足动物组合,济源动物群大致可以与俄罗斯Sokolki组合带的Ilinskoe亚带以及南非的小头兽组合带对比。
新疆恐龙足迹的最早记录
邢立达, Martin G. LOCKLEY, 王启飞, 李忠东, Hendrik KLEIN,W. Scott PERSONS IV, 叶 勇, 松川正树
2014, 52(3): 340-348.
摘要
(
)
PDF
(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尽管新疆地域辽阔,但其四足动物足迹在不久前仍是寥寥。近几年,这种情况得以改变,来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四足动物足迹陆续被报道和描述,其形态可归入鸟类、非鸟恐龙和翼龙足迹。这里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保存的新疆下侏罗统地层发现的第一个恐龙足迹。该足迹是一个小型兽脚类足迹,也是中国西北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恐龙足迹。标本暂时归入似张北足迹未定种(cf. Changpeipus isp.), 它类似于常见的跷脚龙-实雷龙足迹丛(Grallator-Eubrontes plexus), 该种类的足迹主宰着早、中侏罗世的中国,乃至全球之四足动物足迹群。
新闻公告
更多>>
(季刊 1957年创刊)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古脊椎动物学报》编辑部
主编:朱 敏
ISSN 2096-9899
CN 10-1715/Q
版权许可
淘宝
微店
下载中心
更多>>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论文关联数据共享政策
参考文件格式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