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4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6-03-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盔甲鱼亚纲(无颌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朱敏, 盖志琨
    2006, 44(01):  1-27. 
    摘要 ( )   PDF (16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53个形态学特征的讨论,首次开展了无颌类盔甲鱼亚纲的简约性分析,获得了3个最简约的分支图,其步长为126,一致性指数为0.508,保留指数为.801。在此基础上,修订了盔甲鱼亚纲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至温洛克世的汉阳鱼类、修水鱼类和大庸鱼类属于盔甲鱼亚纲的基干类群。在其余盔甲鱼类中,识别出3个大的单系类群,分别是真盔甲鱼目、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在盔甲鱼亚纲中,头甲背窗的起源至少发生了两次,一次在多鳃鱼目支系中,另一次在华南鱼目支系中。基于背窗特征而建立的大窗鱼类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盔
    中国三叠纪鱼类综述
    金帆
    2006, 44(01):  28-42. 
    摘要 ( )   PDF (9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叠纪鱼类在中国分布广泛。与当时“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一致,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方大陆的河湖相盆地,但也见于扬子板块与北方大陆碰撞后的四川盆地;海生鱼类则主要分布于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鄂尔多斯盆地已知的三叠纪鱼类中,多数为海生类型或与海生鱼类密切相关。中国的淡水三叠纪鱼群主要由原始辐鳍鱼类组成,它们与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鱼群最为相近,但也有与劳亚大陆其他地区及冈瓦纳大陆的鱼类相似的属种。海生鱼群则以“亚全骨鱼类”为主,并包含鲱亚部的进步类群和真骨鱼类的基干类型。华南扬子区拉丁至卡尼早期的鱼群远
    骨舌鱼超目的系统发育关系
    张江永
    2006, 44(01):  43-59. 
    摘要 ( )   PDF (10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中国化石骨舌鱼类及骨舌鱼类现生主要类群的比较研究,用PAUP软件对31分类单元的65个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16个最简约的分支图(步长为206,一致性指数为0.4320,保留指数为0.7194)。严格合意树显示,中国早白垩世的骨舌鱼类(酒泉鱼、狼鳍鱼、固阳鱼、吉南鱼、同心鱼、西夏鱼、昆都仑鱼和华夏鱼)主要为骨舌鱼超目中不同等级的干群;与一般的观点不同,始舌齿鱼与蛟河鱼组成了姊妹群关系;骨舌鱼目由Thaumaturus、弓背鱼亚目和骨舌鱼亚目组成;弓背鱼类与象鼻鱼类关系更近;Ostariostoma为
    中国化石两栖类和有鳞类研究进展:过去15年回顾
    王原, 苏珊•E•埃文斯
    2006, 44(01):  60-73. 
    摘要 ( )   PDF (9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去15年中,我国的化石两栖类和有鳞类研究取得了加速进展。共报道了16种两栖类和22种有鳞类,其中15种两栖类和11种有鳞类为新种,包括我国最古老的四足动物宁夏晚泥盆世的潘氏中国螈,湖北中三叠世的大型全椎两栖类宽头远安鲵,东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多种滑体两栖类(如无尾类三燕丽蟾和北票中蟾,有尾类奇异热河螈和东方塘螈),华北古近纪的蜥蜴类(如淅川短齿蜥和垣曲响蜥),以及内蒙古晚白垩世的多种蜥蜴类等。部分旧属种被修订,多与热河生物群的种类有关,如细小矢部龙过去依据幼年个体被认为是一种小型细弱的蜥蜴,新材料显示
    中国中生代鸟类概述
    周忠和,  张福成
    2006, 44(01):  74-98. 
    摘要 ( )   PDF (24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中生代鸟类的发现和研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近年来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工作表明,这些鸟类主要属于早白垩世的中晚期(13l~120 Ma),延续了至少11Ma,但主要的辐射发生在125~120 Ma间。为便于分析早白垩世鸟类多样性的演变,本文依据已发表的化石,新建了6个目和科,从而将中国早白垩世鸟类目的总数提高到了15个,进一步揭示了鸟类出现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辐射事件。这一大的辐射还表现在鸟类在形态、飞行能力、个体大小、食性和生态习性等均出现了显著的分异。早期鸟类进化过程中首先经历了个体减小过程,其后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
    李锦玲
    2006, 44(01):  99-108. 
    摘要 ( )   PDF (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它们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简单回顾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根据化石的地史分布确认了自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7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它们是奥伦尼克期的Chaohusaurus-Keichousaurus-Hupehsuchus组合带,安尼期的Chinchenia-Sanchiaosaurus组合带和Dinocephalosaurus-Mixosaur